食品企業的質量風險管理是指通過識別、評估、控制、監控和改進食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質量安全風險,實現 “預防為主、風險可控” 的質量管理目標。
其核心是基于科學數據和行業經驗,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避免質量事故。
一、建立質量風險管理體系框架
食品企業應先搭建系統化的質量風險管理架構,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為后續工作提供基礎依據。
成立跨部門風險管理小組
由質量、生產、采購、研發、銷售等部門人員組成,明確各部門職責(如質量部負責風險評估與監控,采購部負責原料風險管控,生產部負責過程風險控制等),確保風險信息跨部門流通。
制定風險管理文件
包括《質量風險管理程序》《風險評估準則》等,明確風險識別、評估、控制的標準和方法(如風險等級劃分標準、評估工具選擇規則),確保操作規范化。
全員風險意識培訓
通過定期培訓(如案例分析、法規解讀),提升員工對風險的敏感度(如生產員工識別設備異常、包裝員工發現標簽錯誤),形成 “人人參與風險防控” 的企業質量文化。
二、風險識別:全面排查全鏈條風險點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需覆蓋食品從 “農田到餐桌” 的全生命周期,明確潛在風險的來源和表現形式。
識別范圍:
原料環節
農獸藥殘留、重金屬超標、微生物污染(如原料霉變)、非法添加(如瘦肉精)、供應商資質缺陷等;
生產環節
設備清洗不徹底導致的交叉污染、工藝參數失控(如殺菌溫度不足)、人員操作違規(如未按規程佩戴口罩)、車間環境超標(如空氣潔凈度不達標)等;
儲存與運輸環節
倉儲溫濕度異常導致食品變質、運輸過程包裝破損、混裝污染(如與有毒物質同車)等;
流通與銷售環節
貨架期管理不當(如臨期食品未下架)、二次污染(如散裝食品暴露存放)、標簽標識錯誤(如保質期標注錯誤)等;
外部環境
新法規出臺(如新增污染物限量標準)、行業輿情(如某類原料被曝光問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等。
識別方法:
歷史數據分析法:梳理過往質量投訴、抽檢不合格記錄、生產異常事件,總結高頻風險點;
現場巡查法:質量人員定期巡查原料倉庫、生產車間、成品庫,記錄潛在隱患(如設備漏油、地面積水);
專家訪談與流程圖分析法:聯合研發、生產專家繪制生產流程圖,對每個工序(如配料、殺菌、包裝)標注可能的風險(如配料稱重錯誤);
FMEA(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針對關鍵工序(如殺菌),分析 “故障模式”(如溫度傳感器失靈)、“原因”(如維護不足)及 “影響”(如微生物超標),形成風險清單。
三、風險評估:量化風險等級,確定管控優先級
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評估其發生的 “可能性” 和 “嚴重性,劃分風險等級(高、中、低),為風險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評估因素:
可能性:結合歷史發生頻率、現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判斷(如 “每年發生 1 次” 為中等可能性,“從未發生但存在隱患” 為低可能性);
嚴重性:從健康危害(如導致食物中毒)、經濟損失(如召回成本)、品牌聲譽(如輿情危機)、合規性(如違反國標被處罰)等方面評估(如 “導致消費者住院” 為嚴重因素,“標簽瑕疵” 為輕微因素)。
評估工具:
風險矩陣法:以 “嚴重性” 為橫軸、“可能性” 為縱軸,劃分風險等級(如高可能性 × 高嚴重性 = 高風險,低可能性 × 低嚴重性 = 低風險);
打分法:對可能性和嚴重分別打分(1-5分),乘積為風險值(如可能性 3 分 × 嚴重性 4 分 = 12 分,設定≥10 分為高風險)。
評估結果:形成《風險評估報告》,明確高、中、低風險清單及優先級(如 “原料致病菌污染”“殺菌溫度失控” 通常為高優先級)。
四、風險控制:針對不同等級風險采取措施
根據風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減輕影響,確保風險在可接受范圍。
高風險控制:
應立即采取 “消除或嚴格控制” 措施,確保風險降至低水平。
例:針對 “原料農獸藥殘留超標”,可采取 “供應商準入審核(驗產地證明、檢測報告)+ 每批次原料抽樣送檢”;針對 “殺菌溫度失控”,可安裝 “實時溫度監控系統 + 自動報警裝置”,并增加人工巡檢頻次。
中風險控制:
采取 “強化監控” 措施,防止風險升級。
例:針對 “車間環境微生物超標”,可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從每日 1 次增至 2 次),并每周檢測環境菌落數;針對 “包裝密封性不良”,可增加抽樣檢測比例(從 10% 增至 20%)。
低風險控制:
采取 “常規監控” 措施,定期審查即可。
例:針對 “標簽印刷輕微模糊”,可要求印刷廠加強自檢,質量部每月隨機抽查。
應急措施:
對可能發生的突發風險(如批量產品不合格),制定《應急響應預案》,明確召回流程(如通知經銷商停售、發布召回公告)、溯源方法(通過批次代碼追蹤原料和生產記錄)、消除市場影響方案等。
五、風險監控與審查:動態跟蹤,持續改進
質量風險具有動態性(如原料來源變化、工藝升級可能引入新風險),需通過持續監控和定期審查,確保控制措施有效,并及時調整策略。
日常監控:
關鍵控制點(CCP)監控:如對殺菌溫度、pH 值等實時記錄,確保在規定范圍內;
數據統計分析:定期匯總原料檢測合格率、生產過程不合格率、客戶投訴率等數據,對比風險評估時的預期,判斷風險是否可控;
外部信息跟蹤:關注新發布的食品安全標準、行業風險預警(如市場監管總局通報的不合格食品類型)、供應商質量波動(如某供應商多次抽檢不合格)。
定期審查:
頻率:建議每季度或每半年開展一次全面風險審查,重大變更(如更換原料供應商、新工藝上線)后需立即審查;
內容:評估現有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如 “原料抽檢” 是否降低了不合格率)、是否出現新風險(如引入新原料帶來的過敏原風險)、風險等級是否變化(如某中風險因控制到位降為低風險)。
持續改進:根據監控和審查結果,更新風險清單和控制措施。例如:若 “運輸過程溫度超標” 投訴增加,需升級冷鏈運輸監控系統(如安裝 GPS 定位 + 溫度實時上傳功能);若新國標新增某污染物限量,需調整原料檢測項目。
六、工具與技術支持
食品企業可借助專業工具提升風險管理效率:
HACCP 體系
通過識別關鍵控制點(如殺菌、冷卻),制定監控和糾偏措施,與質量風險管理高度契合;
信息化系統
如 ERP 系統(管理供應商資質和原料檢測數據)、MES 系統(實時監控生產參數)、LIMS 系統(實驗室檢測數據管理),實現風險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分析;
第三方合作
委托專業機構開展風險評估(如針對新原料的安全性評估)、參加行業風險研討會,獲取外部專業意見。
通過以上方法,食品企業能構建風險從 “識別 - 評估 - 控制 - 監控 - 改進” 的閉環質量風險管理體系,將被動應對質量問題轉變為主動預防,從根本上提升質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