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尚未對“臨期食品”作出統一、明確的規范,部分省市自主制定了相關管理規定,行業內則多遵循“約定俗成”的慣例。
為保持產品“新鮮優勢”,降低供應鏈成本,各經銷商、商超都會對產品貨齡進行約束,此類行為更偏向市場方向的單向舉措。
常見做法包括提貨時要求產品貨齡未過保質期的1/3,在商超中當產品超過保質期的2/3時,逐步采取換貨或要求廠家開展促銷等措施。
無論采取何種措施,最終目的都是盡可能減少產業鏈上下游各方的損失,且最基本的底線是合法合規。
結合我司產品具體情況和當前環境現狀,本方案將從臨期產品的界定、處理原則、可能存在的風險、處理辦法、減少臨期產品產生的管理辦法和實施保障等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臨期產品的界定
參考地方實踐及行業慣例,結合我司產品特性,臨期產品定義為:臨近保質期截止日但仍在該期限內、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可安全飲用的飲料產品,時間上以保質期剩余時間判斷(預留15天的反應時間):
1、易拉罐裝(24個月保質期)銀耳飲品臨期:到期前120天。
2、玻璃瓶裝(18個月保質期)銀耳飲品臨期:到期前90天進入臨期狀態。
此判斷標準嚴于部分地方規定,主要出于兩個目的:其一,體現企業責任感;其二,我司當前市場占有率不高,銷售渠道相對較少,需要為后續處理留足時間窗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倉儲和銷售部門需在此標準基礎上提前預警(如提前60天提報處理方案)。
二、臨期產品的處理原則
1、首要原則:明確告知消費者
任何處理方式(含贈品)均需顯著、清晰、無歧義地標注 “臨期食品” 及具體到期日期。
禁止遮蓋、模糊、涂改日期。捆綁銷售時,臨期信息不得被隱藏。
2、底線原則:合法合規
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食品浪費法》及地方法規(如經營地關于臨期界定、銷售要求的規定)。
如果產品已過期,必須依法封存并按公司制度進行銷毀,絕對禁止任何形式回流市場、更換包裝、篡改日期。
3、經濟原則:減少損失,盡可能回收成本
臨期產品的處理,優先選擇促銷、搭贈、特殊渠道銷售等能回收部分價值的處理方式,同時還要注意優化處理流程,控制物流、管理、銷毀成本。
4、共贏原則:維護多邊利益
整個供應鏈利益共享,事業才能走得長遠。在臨期產品的處理過程中,要兼顧和平衡消費者、經銷商、工廠和社會等各方利益。
消費者:保障知情權與安全權,提供物美價廉的選擇。
經銷商/終端:提供靈活處理支持(如促銷方案、快速退換政策),共擔風險。
工廠:減少損失回收成本,規避風險,維護品牌形象。
社會:捐贈可減少食物浪費,銷毀以履行社會責任。
三、臨期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
臨期產品雖在保質期內,但因其接近過期,相對于新鮮產品來說,品質相對較差。受儲存環境、物流運輸、保質期測試方法、處理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也會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品牌聲譽等風險。
1、食品安全風險(核心風險)
雖在保質期內,但若儲存條件不當(如高溫、暴曬、劇烈震蕩),風味、口感、色澤可能加速劣變,極端情況下可能會存在微生物超標隱患(尤其原味款)。
建議每周對臨期產品進行一次感官抽檢(色澤、氣味、口感),每月進行一次微生物指標檢測,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2、法律合規風險
臨期產品處置過程中未明確告知消費者“臨期”信息,侵犯知情權,可能被認定欺詐,承擔3倍賠償;若引發健康問題,需承擔民事賠償及行政處罰。
如果管理不嚴,處置過程中發生篡改生產日期/保質期的行為,屬嚴重違法,涉及刑事責任。
如果管理不當,導致臨期產品過期混入合格品流入市場,會面臨違反《食品安全法》被高額罰款(貨值金額5-10倍,最低5萬)、沒收、吊銷許可等處罰。
3、品牌聲譽風險
消費者購買到未明示的臨期或過期產品,會導致信任崩塌,損害品牌形象。如果這些行為被曝光,甚至會引發公關危機。
4、經濟損失風險
臨期品折扣銷售導致直接利潤損失,如果產品過期,則會產生銷毀成本及貨物損失。
四、臨期產品處理辦法
1、當前行業對臨期食品的處理方式
折扣促銷/專區銷售:大中型商超設“臨期食品專柜”,明確標識、集中陳列、打折銷售(最常見、最直接)。
捆綁搭贈:作為正常商品的贈品捆綁銷售(需明確標注“臨期贈品”及日期)。
員工內購:以極低折扣售予內部員工。
餐飲/工廠福利:供應封閉渠道(如員工餐廳、團餐),需確保渠道可控,簽訂協議明確責任。
公益捐贈:捐贈給合規的單位,如慈善機構等(要求距保質期有足夠緩沖期,如≥30天,接收方具備儲存分發能力,這是《反食品浪費法》鼓勵的方向)。
銷毀:對過期或嚴重臨期(無法通過上述途徑處理)產品,進行環保無害化處理。
2、我司臨期產品處理建議
根據臨期產品處理原則,參照當前行業處理方式,結合我司當前情況,建議我司臨期產品處理采取分段處理、逐步深入的方式,從而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回收成本,具體如下表:
臨期時間 |
處理方式 |
細節或注意事項 |
距到期 120 天 |
公益捐贈、活動贊助 |
對接正規單位,提供出庫單、質檢報告,明確捐贈 / 贊助物資清單及到期日; 接收方簽收確認,保留完整捐贈 / 贊助憑證。 捐贈前需與接收方簽訂協議,明確雙方在產品儲存、分發等方面的責任。 |
距到期 90 天 |
捆綁搭贈、定向渠道 |
作為正常產品的贈品時外包裝需要注明:“贈品 - 臨期食品,到期日:XXXX”;定期檢查臨期產品狀態,避免過期。 提供給企業 / 工廠 / 學校福利采購:提供專屬折扣; 封閉渠道餐飲:特供餐廳、酒店(非零售),簽訂限時使用協議,明確用途、責任; 禁止流入傳統零售市場。 與定向渠道合作前,需對渠道的資質和信譽進行評估。 |
距到期 60 天 |
員工內購 / 福利、專柜銷售 |
以超低折扣給公司內部員工購買,應設定限購數量,簽署承諾書(僅自用,不轉售); 嚴格限于員工本人及直系親屬,需要明確告知臨期信息。 可以放到直營店、銷售點,以超低折扣進行出售,同時也起到引流作用,也需要明確告知臨期信息。 員工內購需通過公司內部系統登記,專柜銷售需每日記錄銷售情況。 |
距到期 30 天 |
折扣處理 |
與銷售點合作設 “臨期飲料專區”,顯著標識 “臨期特惠” 及到期日; 專區應物理隔離,避免混放,定期檢查貨品狀態避免過期。 安排專人每日檢查專區產品,及時下架即將過期產品。 |
距到期 <7 天 |
回收封存、銷毀處理 |
保存回收、倉儲、銷毀記錄,防止原料再利用。 銷毀需委托有資質的環保機構進行,銷毀過程需有專人監督,并拍攝視頻留存。 |
五、減少臨期產品產生的管理辦法
預防優于處理,如果能用管理手段消除臨期產品的產生,就可以大幅減少損失。
減少臨期產品,在管理上可以從庫存管理、訂單管理、渠道管理、生產計劃管理、產品設計管理等幾個方面著手。
1、精細化庫存管理(核心)
先進先出:供應鏈所有環節,包括工廠倉庫、云倉倉庫、經銷商及其倉庫、商超門店及其倉庫、各銷售終端、業務員,都應嚴格執行批次管理,確保先進先出原則,避免貨齡大的產品積壓導致臨期。使用財務系統的,系統強制推薦大貨齡批次優先出貨。每月進行一次庫存盤點,確保先進先出原則有效執行。
動態安全庫存:基于歷史銷售、淡旺季、促銷計劃、市場趨勢等因素,動態計算各SKU的安全庫存閾值,避免庫存過多。每季度對安全庫存閾值進行一次調整。
貨齡數字化監控:財務管理系統設置“三級預警”(如:到期前 180天/黃色警示,120天(臨期)/橙色警示,60天/紅色警示,7 天/黑色鎖定),自動彈出消息提醒負責人。警示消息需同步發送至倉儲、銷售和質量部門負責人。
2、精準訂單管理
銷售部門應根據月度目標計劃、現有客戶情況、歷史銷售數據等信息,有計劃地提交下月銷售訂單,生產部門結合安全庫存和訂單量組織生產,精準囤貨,避免庫存積壓。銷售訂單需經部門經理審核后提交。
銷售人員要引導經銷商小批量、多頻次訂貨,減少單次囤貨量。對于小批量、多頻次訂貨的經銷商,可給予一定的運費補貼或返利優惠。
3、渠道管理
臨期產品退換政策:明確經銷商可在貨品臨期前15天聯系工廠進行調換貨,調換貨的運費由經銷商承擔,超過臨期處理時間窗口的,經銷商需要承擔部分損失;過期產品不予調換,由經銷商自行承擔損失。調換貨的臨期產品,應確保包裝完整,品質合格。建立經銷商調換貨申請審批流程,由銷售和質量部門共同審核。
渠道激勵:對于主動配合公司進行產品效期管理,降低臨期損失的經銷商和銷售人員,應予以激勵。激勵方式可包括現金獎勵、榮譽證書、優先供貨等,具體激勵標準另行制定。
4、訂單計劃管理
加強產銷協同,生產部應根據安全庫存預警和銷售部門的訂單調整生產計劃,避免盲目擴產。
物料庫存應結合安全庫存和生產計劃進行,避免積壓導致新品切換的延期。
每周召開產銷協同會議,溝通生產計劃和銷售訂單情況。
5、產品設計管理
新產品設計投入使用前,應充分考慮現有成品庫存和包材庫存,留足緩沖切換時間,避免新包裝投入市場后對舊包裝形成沖擊,造成舊包裝產品的積壓產生臨期。
新產品上市前需進行庫存評估,制定舊包裝產品消化計劃。
探索設計推出小規格包裝或多口味混合包裝,促進產品的快速周轉,從而減少貨品積壓形成臨期產品。
小規格包裝和多口味混合包裝產品上市后,跟蹤銷售數據,評估其對減少臨期產品的效果。
六、實施保障
1、組織與職責
明確各部門各崗位(包括倉儲、銷售、質量、財務等多部門)在 “產品效期管理”中的職責,指定總負責人,明確各環節責任人,做到出庫有人把控、逾期有人提醒、臨期有人處理、質量有人監督。
倉儲部門:負責執行先進先出原則,進行庫存盤點,監控產品貨齡,及時反饋臨期產品信息。
銷售部門:負責引導經銷商訂貨,與經銷商溝通臨期產品處理事宜,執行臨期產品促銷等處理措施。
質量部門:負責臨期產品的質量檢測,監督臨期產品處理過程中的質量安全,審核捐贈和銷毀等處理方式的合規性。
財務部門:負責臨期產品處理的成本核算,設置貨齡數字化監控系統,提供財務數據支持。
2、制度與流程
制定“臨期產品界定與處理SOP”“經銷商臨期產品退換貨流程”“臨期產品捐贈管理規范”等作業文件,讓臨期產品的管理、界定、處置有據可依;
建立臨期產品處理臺賬,詳細記錄品名、批次、數量、處理方式、日期、經手人等信息,確保可追溯。作業文件和臺賬需定期歸檔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3、培訓與考核
定期對內部員工、經銷商進行法規、政策、操作流程培訓,確保降低臨期產品發生率、提高臨期產品處理及時率、臨期產品處理的合規性有保障。
培訓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訓。
將臨期產品管理相關指標納入員工和經銷商的績效考核體系,考核結果與薪酬、激勵掛鉤。
4、審查與改進
定期審查臨期產品處理規范的執行情況,檢查記錄、憑證、現場合規性;
分析臨期品產生的原因(是否特定SKU、特定區域/客戶),持續優化預測模型和管理策略。
審查每月進行一次,形成審查報告,針對發現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明確整改責任人及整改期限。
引入數據分析工具,通過銷售數據、庫存數據等識別易臨期的 SKU 和區域,為管理策略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臨期產品的處理是最后手段,關鍵在于預防和管理。
首先要進行源頭管控(倉儲管理、訂單管理、渠道政策優化),從根本上降低處理成本,其次是要建立預警機制確保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在處理過程中,務必履行告知義務,任何方式均明示“臨期”及到期日,處理方式優先價值回收(促銷/搭贈/渠道),過期品堅決銷毀,絕對不允許篡改日期、保質期,絕對不允許換新包裝或回收內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