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工業不斷發展的當下,因使用不合規原料造成成品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卻逐漸凸顯,給食品安全帶來了潛在風險。本次通過示列來聊聊該問題,供企業參考。
通過查看GB2760-2024,不難發現該速凍調制產品不允許添加梔子黃。但產品本身并沒有直接添加,而是由配料裹粉引入的。那么只要符合GB2760的帶入原則就是合規的。
依據目前情形可以直接排除3.4.2主動帶入(終產品允許添加),那就看看是否符合被動帶入(3.4.1)。
一、回顧食品添加劑帶入原則(3.4.1)
被動帶入原則的核心要點
允許通過合規使用該食品添加劑的原料帶入到終產品中,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首先,原料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要符合規定,不僅種類要允許在該原料中使用,使用量也不能超過最大限量。
其次,原料在終產品中的使用是為了滿足必要生產工藝需求,而不是為了刻意引入食品添加劑。
最后,帶入終產品的食品添加劑水平不應超過由原料帶入水平,且在終產品中不起到工藝作用。
回到示列本身,配料裹粉在GB2760-2024中分類為06.11且不能添加梔子黃。

這意味著該原料本身不允許使用該食品添加劑,因此不符合 3.4.1a)中 “根據本標準,食品配料中允許使用該食品添加劑” 的要求。
二、導致超范圍問題的原因分析
食品添加劑超范圍使用的界定
食品添加劑超范圍使用,指的是在食品生產過程中,使用了GB2760不允許在該類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這種行為打破了食品添加劑使用的規范要求,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多方面的潛在威脅。可能會加重人體肝臟、腎臟的代謝負擔,長期攝入甚至可能引發慢性疾病。
以前文中提到的速凍調制食品案例為例,該產品終產品不允許使用梔子黃,其配料裹粉同樣不被允許使用梔子黃,而梔子黃卻通過裹粉進入了終產品,這顯然屬于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
原料引入導致超范圍使用的原因
供應商管理不善
在食品生產過程中,供應商管理不善是導致原料中添加劑不符合要求,進而使成品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重要因素。
企業若對供應商審核不嚴格,僅憑一些片面信息如廣告、傳統認知或有限網絡信息就進行初步篩選,難以全面了解供應商的資質、生產狀況和質量控制水平。
供應商可能為降低成本、追求利潤,在原料中添加不合規的添加劑。
企業與供應商之間溝通不暢也易引發問題。
當企業有特定的原料要求時,若未能及時、準確地傳達給供應商,供應商就可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常規生產,導致原料不符合要求。
而且信息閉塞使得企業對供應商的生產過程缺乏了解,無法及時發現和糾正供應商在原料中添加違規添加劑的行為,為后續生產埋下隱患。
配方設計不當
配方設計不當是企業成品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又一關鍵原因。
配方是食品生產的靈魂,決定著原料的選擇、加工工藝、成品形狀等。
企業在設計產品配方時,若未充分考慮原料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就可能出現問題。
比如在開發一款新產品時,研發人員可能只關注了原料的功能性,如口感、色澤等,而忽略了原料中本身含有的食品添加劑是否符合終產品的使用規定。
或者對各種原料中食品添加劑成分的疊加效應缺乏了解,導致多種原料混合后,終產品中某種食品添加劑的總量超出了規定范圍。
配方設計時缺乏對帶入原則的準確應用,也會導致誤以為原料中合規的食品添加劑就能直接帶入終產品,從而引發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問題,給食品安全帶來風險。
法規標準理解不足
企業對食品添加劑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認知不足,是造成違規使用添加劑的關鍵因素。
部分企業員工,包括管理層和一線生產人員,對國家關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允許使用的品種、使用范圍及最大使用量或殘留限量等規定缺乏了解。
可能不知道某些食品添加劑在特定食品中是被禁止使用的,或者不清楚添加劑的使用量限制。
企業未進行系統的食品添加劑法律法規培訓,使得員工在工作中容易犯錯。
在生產過程中,員工可能會按照自己的經驗或習慣使用食品添加劑,而不顧及是否符合法規要求,從而導致了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給企業帶來法律風險,也對消費者健康構成威脅。
三、企業應對措施
加強供應商審核
食品企業建立完善的供應商審核機制至關重要。在供應商選擇初期,要全面收集數據,除了要求供應商提供營業執照、食品生產許可證等資質證明外,還需獲取原料檢驗報告、添加劑使用清單等文件,嚴格審查其合法性。
制定詳細的供應商審核標準,從質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添加劑使用規范等多個維度進行評估。
對供應商的生產現場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生產環境、設備狀況、原料存儲條件以及添加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確保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定期對供應商進行復評,關注其資質變動、生產狀況調整等情況,及時發現潛在風險。
建立供應商信用檔案,根據供應商的供貨質量、配合程度等給予評價,對表現不佳的供應商進行警示或淘汰,從源頭上保障原料中添加劑使用的合規性。
完善質量管理體系
企業應構建健全的質量管理體系,為食品添加劑管理提供有力支撐。
明確質量管理目標,將食品添加劑合規使用作為重要指標,如確保食品添加劑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產品合格率等。制定嚴格的質量政策,強調對食品安全的承諾,明確食品添加劑使用的規范和要求。
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包括食品添加劑采購、儲存、使用、記錄等環節的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確保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
加強內部審核,定期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審核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記錄、供應商資質文件等,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行為。
可利用質量管理工具如信息化管理系統,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進行監控和數據分析,提高質量管理效率和精準度,保障食品添加劑使用的安全合規。
提升員工培訓
企業需高度重視員工培訓,提升員工對食品添加劑合規使用的認知和技能。
培訓內容應涵蓋食品添加劑的基本知識,包括種類、功能、使用標準和限量要求等;重點講解相關法律法規,如《食品安全法》、GB 2760等,讓員工明確添加劑使用的法律邊界;結合實際案例,剖析超范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危害和后果,增強員工的合規意識。
培訓方法要多樣化,采用講授法講解理論知識,通過案例分析、經驗教訓等方式讓員工深入理解實際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利用多媒體資料增強培訓的直觀性。
建立培訓考核機制,定期對員工進行考核,確保培訓效果,激勵員工積極主動學習相關知識,提高其在工作中對食品添加劑合規使用的操作水平。
建立健全追溯體系
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追溯體系,確保食品添加劑使用可追溯。
在采購環節,詳細記錄供應商信息、食品添加劑品種、數量、批次等,建立采購檔案。
在儲存環節,對添加劑進行分類存放,記錄入庫、出庫時間和數量,確保添加劑來源和去向清晰。
在使用環節,準確記錄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時間、使用量、使用產品和操作人員等信息,確保食品添加劑使用過程可追溯。
一旦出現食品添加劑使用問題,可通過追溯體系迅速查找問題源頭,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問題產品流入市場,保障食品安全,維護企業聲譽。
綜上,示例中因裹粉含非法梔子黃導致速凍調制食品不合規的教訓,深刻揭示了這一風險的隱蔽性與破壞性。它絕非簡單的供應商管理問題,而是對企業供應鏈管控能力、法規理解深度、風險預見能力、內部協同效率和質量管理體系韌性的全方位考驗。
企業應摒棄“原料合規是供應商的事”、“成品合格就萬事大吉”的僥幸心理,深刻理解帶入原則的符合條件。唯有將防控關口前移,構建起覆蓋“供應商準入 -> 原料評估審批 -> 配方工藝設計 -> 入廠與過程監控 -> 成品驗證”的全鏈條、精細化、動態化的管理體系,方能在復雜多變的供應鏈挑戰中,確保產品安全合規,守護企業品牌生命線,贏得市場的持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