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風險防控人人有責,為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風險,各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切實承擔食品安全第一責任,切實防范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微生物污染、食物儲存不當、食品交叉污染、食品原料變質、清洗消毒不徹底等風險隱患,現向全區食品生產經營者提示如下,請各主體嚴格落實以下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
一、嚴格進貨查驗。
嚴格執行索證索票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確保來源可溯。
禁止采購變質腐敗、過保質期、“三無”食品和死因不明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及其制品;
禁止采購來源不明,不能索證索票和含非法添加劑的食品;
禁止采購野生蘑菇、非法捕撈漁獲物、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等。
二、強化儲存管理。
確保冷藏(凍)設施運行正常,定期除霜校準溫度,配備經檢定合格的溫度計實時監測并記錄。
定期清理庫存食品,對腐敗變質和過期的食品及時清除;
定期檢查設施設備性能,搞好清潔衛生,對有毒有害物品及時清除。
食品分類、分區、離地離墻存放,避免交叉污染。
遵循“先進先出”原則,及時清理過期變質食品。
需冷藏的熟食、半成品、即食食品、乳制品、豆制品等務必在規定溫度下儲存,縮短在常溫環境下的暴露時間。
三、規范加工操作。
加工過程嚴格做到生熟分開、葷素分開、成品半成品分開,防止交叉污染。
工用具、容器應專用并有明顯標識。
食物必須燒熟煮透(中心溫度>70℃),特別是肉類禽類、蛋類和水產品。
冷食類、生食類、裱花蛋糕等必須在專間內由專人規范操作。
嚴格控制食品加工后至食用前的存放時間。
冷葷涼菜、鮮榨果蔬汁、生食海產品等即食食品應盡量當餐制作當餐用完。
婚宴等大型聚餐活動應科學安排加工制作時序。
嚴禁超范圍(如無冷食類制售許可卻制作涼菜)、超能力承接宴席。
四、加強人員健康管理。
所有從業人員必須持有效健康證明上崗。
每日開展崗前健康檢查,凡患有發熱、腹瀉、皮膚傷口或感染、咽部炎癥等有礙食品安全疾病的,應立即調離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崗位。
嚴格執行個人衛生規范。
進入操作區前、接觸食品前、接觸生食品后、接觸污染物品后均應按規范要求洗手消毒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佩戴口罩(特別是在專間內操作時),不得佩戴飾物,不在操作區吸煙、飲食。
五、確保清洗消毒到位。
餐飲具、工用具、容器必須嚴格執行清洗消毒程序,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徹底消毒,消毒后的餐飲具應存放在專用的密閉保潔設施內,保持清潔,專間內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工用具、容器使用前應再次消毒。
專間應按規定進行空氣和環境消毒,紫外線燈定期清潔維護并記錄使用時間。
保持食品處理區環境整潔衛生,及時處理好餐廚垃圾確保食品加工制作過程不受外界污染。
六、完善應急處置方案。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方案,熟悉處置流程。
一旦發生疑似食品安全事故,應立即采取措施控制風險,保護現場,第一時間報告市市場監管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做好事故調查處置。
七、集體聚餐服務特別提示。
科學設計菜單,減少高風險食品種類和數量,避免提供生食水產品、野生菌類等,嚴格按許可項目和接待能力承接宴席,不得超負荷運轉。
嚴格執行食品留樣制度:宴席提供的所有主副食品(包括主食、菜肴、湯品等)每品種留樣不少于 125 克,在專用冷藏設備中(0-8℃)保存至少 48 小時,并做好詳細記錄(包括留樣食品名稱、留樣時間、留樣量、留樣人、餐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