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生產車間,5S管理不僅是提升現場效率的關鍵,更是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符合行業監管標準的核心要求。但實際執行中,不少企業常因忽視細節陷入“雷區”,導致檢查扣分、甚至引發安全隱患。
本文結合食品加工現場的特殊性,盤點那些最容易被忽視的5S扣分點,助力企業精準避坑。
一、整理:
“有用”與“無用”界限模糊,原料/廢料混放成重災區
整理的核心是“區分要與不要的物品,清除無用之物”,但食品加工現場常因以下問題扣分:
1、原料存放區“過度囤積”:
部分車間為減少采購頻次,將超出3天用量的面粉、食用油、添加劑等堆放在生產區角落,不僅占用操作空間,還可能因儲存環境(如溫濕度、光照)不達標導致原料變質,且未張貼“保質期預警標識”,不符合食品追溯要求。
2、廢料/不合格品未及時清理:
加工產生的邊角料(如蔬菜根莖、肉類筋膜)、不合格半成品(如形狀不達標糕點、微生物超標的醬料)未設置專用密封容器,甚至與待加工原料放在同一區域,存在交叉污染風險;
部分車間雖設廢料區,但未做到“日產日清”,廢料堆積超過24小時,成為蚊蟲、微生物滋生溫床。
3、工具“一刀切”留存:
過期的食品檢測試紙、損壞的不銹鋼攪拌槳、淘汰的手動包裝機等“無用物品”未及時清理,堆放在工具柜或設備旁,不僅占用空間,還可能被誤拿使用,影響生產質量(如損壞的攪拌槳可能導致原料混合不均)。
二、整頓:
“定位不清、標識不明”,關鍵環節效率與安全雙失
整頓要求“物品定置存放、標識清晰,取用便捷”,食品加工現場的扣分重災區集中在以下方面:
1、食品接觸工具“無固定位置”:
不銹鋼托盤、食品級硅膠刮刀、無菌手套等直接接觸食品的工具,使用后未放回專用消毒后的存放架,隨意擺放在操作臺上,甚至與非食品接觸工具(如扳手、螺絲刀)混放,違反《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中“工具分類存放”的要求;
部分車間雖設存放位,但未貼“工具名稱+使用后歸位時間”標識,導致工具丟失、混用。
2、原料/半成品“標識信息不全”:
待加工的生鮮肉類(如豬肉、雞肉)未標注“進貨日期+檢疫合格編號+儲存溫度要求”,半成品(如腌制好的肉類、熬制好的湯料)未標注“制作時間+保質期+責任人”,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無法追溯;
部分車間使用手寫標識,因字跡模糊、沾水脫落,導致信息失效。
3、應急物品“隱蔽難尋”:
消防滅火器、應急洗眼器、食品級消毒劑(如過氧乙酸溶液)等應急物品,被堆放在貨架角落或被原料遮擋,未貼“紅色應急標識”,且未標注“檢查周期+使用方法”,若發生火災、原料濺入眼睛等緊急情況,無法快速取用,延誤處置時機。
三、清掃:
“重表面、輕死角”,微生物污染隱患暗藏
清掃的核心是“清除現場雜物、灰塵、污漬,保持清潔”,但食品加工現場常因“忽視細節”扣分:
1、設備縫隙“藏污納垢”:
和面機的攪拌軸縫隙、灌裝機的出料口密封圈、烤箱的加熱管下方等設備死角,未做到“每次使用后清理”,殘留的面粉、醬料、油脂長期堆積,形成“頑固污垢”,不僅影響設備運行效率(如油脂堆積導致加熱管散熱不均),還可能滋生黃曲霉素、沙門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后續加工食品。
2、地面/墻面“清潔不徹底”:
車間地面雖每日拖洗,但排水溝內殘留的食物殘渣未用高壓水槍沖洗,排水溝蓋板縫隙堵塞,污水淤積產生異味;
墻面靠近天花板的位置、門窗邊框的膠條處,積有灰塵和蜘蛛網,未定期清掃(超過 1 周未清理),不符合“食品車間無衛生死角”的要求。
3、消毒“流于形式”:
部分車間僅對操作臺面、工具進行消毒,但忽視了 “人員接觸高頻區域”——如更衣室的衣柜門把手、風淋室的吹風口、原料倉庫的卷簾門拉手等,未按“每2小時消毒1次”的標準執行,成為交叉污染的 “隱形通道”;
消毒記錄不完整,未標注“消毒時間+消毒劑濃度+責任人”,無法追溯消毒效果。
四、清潔:
“無標準、無監督”,5S成果難以維持
清潔是“將整理、整頓、清掃標準化,建立監督機制”,常見扣分點包括:
1、無明確清潔標準:
未針對不同區域(原料倉庫、加工車間、成品庫)制定 “清潔頻次+清潔方法+清潔工具”標準,如原料倉庫僅要求“每周掃1次地”,未明確“地面需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消毒”;
加工車間的設備清潔僅靠員工“憑經驗操作”,導致不同員工清潔效果差異大,部分設備清潔后仍殘留污漬。
2、監督檢查“走過場”:
雖設立5S檢查小組,但檢查時僅“看表面”(如地面是否干凈、物品是否擺放整齊),未深入核查細節——如抽查原料標識是否完整、設備縫隙是否清潔、消毒記錄是否真實,導致“隱性問題”(如微生物超標、標識失效)未被發現;
檢查結果未與員工績效掛鉤,員工缺乏執行動力。
3、異常情況“無整改機制”:
發現清潔問題(如地面油污未清理、設備消毒不及時)后,僅口頭提醒,未制定“整改責任人+整改時限+復查標準”,導致問題反復出現;
未建立“清潔問題臺賬”,無法統計高頻問題,難以從根源優化。
五、素養:
“意識薄弱、習慣難改”,5S執行“最后一公里”失守
素養是“培養員工自覺遵守 5S 標準的習慣”,食品加工現場的扣分點多與人員行為相關:
1、個人衛生“違規操作”:
員工進入車間前未按規定“洗手消毒+更換無菌服+戴發帽口罩”,存在“未戴發帽導致頭發掉入食品”“無菌服袖口未扎緊接觸原料”等問題;
部分員工在車間內“隨地吐痰、倚靠設備休息”,甚至將手機、水杯等個人物品帶入加工區,違反衛生規范。
2、操作習慣“不規范”:
取用原料時“從上層往下層翻找”,導致下層原料被壓壞、過期;使用工具后“隨手丟棄”,未按要求清洗消毒歸位;
下班前未按“清潔流程”處理現場(如未關閉設備電源、未清理廢料),增加次日生產的安全隱患。
3、培訓“脫節”:
新員工入職后僅進行1次5S理論培訓,未結合食品加工現場實操(如如何正確清潔設備縫隙、如何規范填寫標識);
老員工未定期參加 5S復訓,對“新修訂的清潔標準”“新增的原料標識要求”不了解,導致操作不符合最新規范。
結語:
避開雷區,讓5S成為食品加工安全的“保護傘”
食品加工現場的5S管理,每一個“雷區”都可能關聯食品質量與人員安全。
企業需從“細節入手”,針對上述易扣分點制定“針對性改進方案”——如明確原料存放標準、細化設備清潔流程、強化員工素養培訓,同時建立“日常檢查+定期考核+持續優化”的機制,讓5S從“形式要求”變為“自覺行動”,真正為食品安全生產保駕護航,避免因5S問題被監管部門扣分,甚至影響品牌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