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購談判
(1)定義與目的
采購談判是指企業為了采購商品或服務,與供應商就交易的各項條款,如價格、質量、交貨期、付款方式等進行協商溝通的過程。
其目的在于達成對采購方有利的合作協議,在確保獲得滿足需求的商品或服務基礎上,爭取最優的采購條件,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益。
(2)談判要點
價格談判
這往往是核心要點,采購方要通過了解市場行情、分析供應商成本結構、對比多家供應商報價等方式,與供應商圍繞價格進行合理的討價還價,爭取更低的采購單價。例如,通過指出市場上同類產品的低價情況,要求供應商給予價格讓步。
質量條款
明確采購商品或服務的質量標準、驗收方法等。談判時要確保供應商能提供符合企業生產或運營要求的高質量產品,同時避免過度的質量要求導致成本不必要增加,比如對于一般辦公用品,按常規合格質量標準驗收即可,無需苛求高精度的質量等級。
交貨期
確定合理的交貨時間,既要保證企業自身生產或運營活動不受貨物延遲交付影響,又要考慮供應商的實際生產能力和供貨安排,避免因要求過急交貨而使供應商抬高價格。比如制造業企業采購原材料,需結合自身生產計劃來協商出合適的交貨期。
付款方式
商討付款的周期、方式等,像常見的有貨到付款、賬期付款(如 30 天、60 天賬期等)、預付款等不同形式。采購方可以憑借自身良好的信譽爭取更有利的付款方式,如較長的賬期付款,以此降低資金占用成本,而供應商可能會基于風險等因素考慮有所權衡。
售后服務
對于一些復雜的設備、商品等采購,要明確售后服務內容,包括維修期限、響應時間、是否提供備品備件等,這關系到后續使用成本和保障程度,例如采購大型機械設備,要求供應商提供一定期限內的免費維修服務和快速響應的故障處理機制。
(3)談判技巧
充分準備
提前了解市場、供應商情況、自身需求等,做到心中有數,談判時才能有的放矢。比如收集同行業其他企業的采購價格信息,分析目標供應商過往的交易情況等。
營造良好氛圍
以友好、合作的態度開始談判,避免一開始就劍拔弩張,有利于雙方更順暢地溝通協商,提高達成滿意協議的可能性。
善于傾聽與提問
認真傾聽供應商的意見和訴求,同時通過巧妙提問獲取更多有用信息,例如詢問供應商價格構成中成本占比高的部分,以便找到談判切入點。
提出合理方案
不僅僅是對供應商提出要求,也要主動提出一些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方案,比如增加采購量但要求相應降低價格、長期合作框架下的價格和服務優惠等。
2、供應商選擇
(1)選擇標準
質量水平
優先選擇能持續穩定提供高質量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商,可考察其過往的質量記錄、是否有相關質量認證(如 ISO9001 等)等,例如選擇食品供應商時,查看其是否通過嚴格的食品安全認證以及過往產品的質量抽檢情況。
價格合理性
在滿足質量要求前提下,價格要有競爭力,通過對比多家供應商報價,分析價格構成,判斷其價格是否合理,能否符合企業的成本控制目標,比如在采購原材料時,對不同產地、規模的供應商價格進行橫向比較。
交貨能力
考查供應商的生產能力、庫存水平、物流配送能力等,確保其能按時、足量地交貨,比如對于有緊急訂單需求的采購,要選擇具備快速響應和高效供貨能力的供應商。
信譽與口碑
了解供應商在行業內的信譽、商業道德以及其他客戶對其的評價等,良好信譽的供應商更值得信賴和長期合作,可通過行業論壇、客戶反饋等途徑收集相關信息。
售后服務
如前文所述,對于一些產品需要供應商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包括產品出現問題時的解決能力、技術支持等,這也是選擇供應商的重要考量因素,像采購電子設備時,供應商能否及時提供軟件升級、故障維修等服務很關鍵。
財務狀況
穩定的財務狀況表明供應商有持續經營和履行合同的能力,避免選擇那些存在財務風險、可能中途破產或無法正常供貨的供應商,可查看其財務報表、信用評級等資料進行評估。
(2)選擇流程
需求分析
明確企業自身的采購需求,包括采購產品或服務的種類、數量、質量要求、交貨期等基本信息,為后續篩選供應商提供依據。
供應商搜尋
通過多種渠道尋找潛在供應商,如網絡搜索、行業展會、同行推薦、供應商名錄等,收集到一定數量的可供選擇對象。
初步篩選
依據選擇標準,對搜尋到的供應商進行初步的篩選,剔除明顯不符合要求的,比如那些質量口碑差、價格過高的供應商,留下一批較有潛力的進行進一步評估。
深入評估
對初步篩選后的供應商進行詳細考察,可通過實地考察其生產基地、檢測其樣品質量、審核其管理體系等方式,全面評估其各方面能力,確定其是否符合企業采購要求。
選擇決策
綜合各方面評估結果,結合企業采購戰略等因素,最終確定合適的供應商,并與之簽訂采購合同。
3、采購成本
(1)構成要素
購買價格
即采購商品或服務實際支付給供應商的金額,這是最直觀的成本部分,也是談判重點關注對象,通過談判技巧、選擇合適供應商等方式爭取降低購買價格能直接減少采購成本。
運輸成本
包括將采購的貨物從供應商處運輸到企業指定地點所產生的費用,如運費、裝卸費等,可通過優化物流方式(比如選擇更經濟的運輸方式、整合運輸資源等)來降低這部分成本。
倉儲成本
如果采購的貨物需要儲存,會產生倉儲相關費用,像倉庫租金、保管人員工資、庫存損耗等,合理控制采購量、優化庫存管理可以減少倉儲成本,例如采用準時化采購(JIT)模式,減少庫存積壓。
質量成本
包含為保證采購產品符合質量要求所付出的成本,如檢驗檢測費用、因質量問題導致的退貨換貨成本、產品質量不佳影響生產造成的損失等,選擇高質量供應商、加強質量談判條款等有助于控制質量成本。
管理成本
涉及采購過程中的管理費用,比如采購人員工資、采購辦公費用、與供應商溝通協調的成本等,提高采購管理效率、簡化流程等可降低這部分成本。
(2)成本控制策略
優化采購談判
如前文所述,通過有效的談判爭取更有利的價格、交貨期、質量等條款,從多方面降低采購成本,例如通過批量采購談判爭取價格折扣。
科學選擇供應商
綜合考量供應商各方面因素,選擇性價比高、能與企業長期穩定合作的供應商,借助供應商的優勢降低整體采購成本,比如選擇在原材料產地且質量可靠的供應商,其產品價格可能更有優勢。
加強庫存管理
運用合適的庫存管理方法,如經濟訂貨批量(EOQ)模型等,平衡采購成本和庫存成本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多庫存積壓帶來的倉儲等成本增加,同時防止缺貨導致的生產中斷等損失。
實施成本分析與監控
定期對采購成本進行分析,找出成本變動的原因,及時發現成本管理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同時持續監控采購成本的走勢,確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總之,采購談判、供應商選擇以及采購成本管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企業需要統籌把握好這些方面,才能實現高效、低成本的采購,為企業的生產經營等活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