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剛接觸體系的小伙伴經常一臉疑惑地問我:
“內審到底怎么做?是不是必須找外部專家?”
我一般都笑著回:“內審你自己都不會做,還指望外審放過你?”
其實搞體系內審,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關鍵在于有沒有一份靠譜的流程圖和經驗清單。今天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你走完體系內審全流程。記住這10個步驟,基本上內審就能跑通了。
一、年度內審策劃
先定個大方向,一年做幾次內審?幾月開始?都要安排好。別等到年底才想起“咦?今年還沒內審”。
參考依據:按照內審程序文件規定,制定年度審核計劃表,明確審核時間段、頻次和涉及的過程/部門。
這不是走形式,而是體現體系運行的規律性、計劃性。
二、成立內審小組
體系內審不是某個人單打獨斗的事,而是需要一個專業小團隊來操作。
一般由管理者代表或體系專員出面,挑選熟悉流程、有審核經驗的人員組成審核組,并由最高管理者正式授權。
審核組成員要熟悉審核標準,懂體系邏輯,還得有“較真”的勁頭——不是去聊天,是去找問題。
三、編制內審實施計劃
搞完年度策劃,還得落到具體每次審核的實施計劃上。
計劃內容包括:
審核的日期、時間
審核部門
審核員安排
審核范圍和依據
目的是讓審核不亂、不跳、不臨時抱佛腳。
四、編制內審檢查表
有的內審員拿著標準條款滿廠子晃,進門就問:“你們做記錄了嗎?”
這是最初級的錯誤方式。
真正有效的審核是:提前編好檢查表,每一項審核內容都針對本部門的實際流程和體系要求展開。
檢查表要結合標準條款、流程圖、過往不符合項等來編,審核時才能有目標、有重點。
五、通知內審
審核不是突擊檢查,不是去抓典型。
要提前至少一周通知受審部門,并讓審核計劃得到對方負責人確認。這樣受審部門可以提前準備資料、協調人員,也更有配合度。
別搞突然襲擊式審核——審核效果會打折,合作氣氛也容易變僵。
六、召開首次會議
正式開干前,別忘了流程起點:首次會議。
會議上審核組長要:
宣布審核目的和范圍
確認審核流程安排
強調配合注意事項
受審部門負責人也要派人參加,彼此打個招呼、理清流程,不至于在審核過程中雞同鴨講。
建議會議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簡潔明了即可。
七、現場審核實施
這個階段是內審的“實戰演練”。
審核員根據檢查表,進入現場通過提問、看記錄、查設備、問操作、看報表等手段獲取審核證據。
審核方法以抽樣為主,目的是驗證體系運行是否符合標準、文件是否有效、實際操作是否一致。
注意:
重點看流程中“容易出問題”的環節
對發現的問題要記錄證據,描述準確,避免模糊表達
八、召開末次會議
審核不是“看完走人”,要對發現的問題做一個系統性總結。
在末次會議上,審核組長會:
匯報審核結果(包括發現的不符合項)
說明不符合項的定義和等級
給出整改建議和期限
受審部門需安排相關負責人出席,必要時也可以現場提出異議或說明。
這一步關系到整改質量和內審閉環程度。
九、出具內審報告
審核結束后一周內,審核組長應整理資料,完成內審報告編寫與提交。
報告內容包括:
審核范圍、依據、時間安排
不符合項分布
審核發現總結
改進建議
報告最終需提交給最高管理者,并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之一。
十、跟蹤審核與驗證
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整改跟蹤。
不少企業做了整改就以為萬事大吉,實際上要做跟蹤驗證,確保整改措施有效實施,問題閉環。
審核組要回訪:
問題是否整改到位?
整改是否防止了再發生?
相關記錄是否完整?
做不到閉環,體系就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出了問題還是老地方反復爆。
寫在后面:
體系內審不是應付檢查,也不是拿標準壓人,而是組織自我糾偏、自我完善的過程。
做得好,不僅能提前發現問題、消除風險,更能讓各部門真正理解體系的運行邏輯。
每一次有效的內審,都是一次體系能力的提升。
你要真想搞好體系管理,不如就從這一輪內審開始,做個高質量閉環的“實戰演練”。